bob手机在线登录

bob手机在线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bob手机在线登录

3大差距 99分现象

发布日期:2024-09-18 作者: bob手机在线登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动机行业经历了从仿制到联合开发再到自主开发的历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持续提高。在内河航运、航海运输领域,我国陆续开发出的自主品牌系列船用柴油发动机,性能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重型卡车等运输领域,我们国家生产的多系列柴油发动机,技术水平已经同世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涌现出了像潍柴、玉柴这样的领军企业,自主品牌约占全球重卡柴油机市场占有率的三分之二。而在家用轿车等乘用车领域,我们国家生产的发动机由于油耗较高、可靠性不足等原因,目前占据的主要是低端市场,正处在奋起直追的跟跑阶段。

  然而,从总的来看,我国在发动机新材料研发、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瓶颈。应该说,我们现在是发动机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差距体现在高端产品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在大部分细分市场上,我们开发的发动机还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要,占据的都是低端的市场。在高端市场,我们自主开发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效率可靠性上。这说明我们还不具备正向设计的能力,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个差距是,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不够。所谓核心零部件通常是技术难度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的零部件。这类部件制造技术通常被国际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握,且处于垄断地位。现在即使国内有些公司能够做一些核心零部件,相比这些巨头,也是成本高、性能低。

  我举个例子。2018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上展出的价值最高的一台设备德国瓦德里西科堡公司的机床设备“金牛座”龙门铣,重量超过200吨,价值2000多万元,非常贵,它一天的折旧费就高达一万元。它的用处很大,船用四冲程柴油发动机的零部件一般都是用数控龙门镗铣床来加工。

  “金牛座”加工一个机床机身,只需12~15个小时他们在工艺上有大量的研究;而我们用同样的设备加工同样的机床机身可能要超过50个小时,甚至七八十个小时,这样一算的话,就算以我们的员工工资为国外员工的1/10计,我们的成本仍然是别人的两倍甚至更多。

  再以3个所谓的高端产品为例:高压共轨(系统)、模块化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和增压器。共轨系统的喷嘴精度是0.5微米,什么概念?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30年前精度达到一根头发丝,那就很精密了,现在是一根头发丝的1%,这个要求非常高。现在我们的柴油机用的一些共轨系统还是合资品牌的,只是在中国制造而已。

  最早,共轨系统占发动机总成本的20%以上,现在随着我们的话语权不断地提高,已经降到了10%。增压器也差不多,只不过增压器的价值更低一点。

  如何衡量一个产品或核心零部件是高的附加价值的?顾名思义,高的附加价值是在原有的价值上附加了一个价值,这个价值足够高就是高的附加价值。其实没那么复杂,我找到一个简单的办法能衡量哪些产品是高的附加价值单位重量的价值。以酐铁这类原材料为例,航空发动机每公斤超过15000元,空中客车每公斤超过12000元,宝马740根据配置不一样每公斤在700到1000元,引进的中速柴油机每公斤是250元,潍柴的重卡发动机每公斤仅100到200元之间。雅马哈摩托车每公斤是70元,永久自行车只有40元。所以,单价越高,附加值越高。

  第三个差距是,我们在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还有课要补。近30年来,中国产品的质量进步是很大的,但存在的问题是质量不稳定。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抽检的结果来看,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市场上约有10%不合格,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2000亿元。

  我将其称之为“99分现象”。就是说我们的产品看不出来质量不好,但是总是差一口气,得不了100分,所以只能靠价格去跟别人竞争。这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很多企业的理念几乎首先关心成本。比如一款产品做到卖100元,企业就在想“明天怎么做能够卖90元也能挣钱”。一味追求的是减少相关成本,至于质量“差不多就行”。

  首先关注成本,然后关注交付,最后才关心质量,这个排序是有问题的。世界上的百年老店最关注的就是质量,想着怎么把质量做好,其次关心的是交付,按时交付,最后才关心成本。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品种很多,但是这一些产品之间没什么相互的协同联系,就为了拼凑规模。包括一些国有企业,特别一些集团化的企业喜欢给子公司下指令“今年要增长多少、明年要增长多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很多人只关注规模而不关注效益。

  还有另外一些企业,它们非常专注自己的产品,对于房地产等赚钱的项目不为所动,几十年做下来,在某个方面非常厉害,市场占有率可能占据国际市场20% 甚至30%。这种企业被人们称作隐形冠军。据调查统计,全球有2300家隐形冠军企业,德国有1300家,美国有将近700家,日本有超过200多家,中国只有78家,跟我们的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我非常欣赏这种隐形冠军企业,我主张要做就做得专注、做到极致。我觉得我们太缺少这样的企业了。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本报记者赵广立整理自其在中国经济大讲堂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