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蚊密度监测报表》公布 大庆蚊虫密度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东北网7月26日讯 高温、阵雨、少风天气正是蚊子出现的高发期。尽管大庆近日阴雨连绵,可市民却并没有明显感觉蚊子多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市疾控中心最新的《蚊密度监测报表》显示,7月15日至7月21日蚊密度监测数据平均值为居民区8.28只/小时,广场25.37只/小时。
此前三周的检验测试的数据如下:6月25日-6月30日的平均值为居民区6.38只/小时、广场20.45只/小时;7月1日-7月7日的平均值为居民区10.25只/小时、广场34.75只/小时;7月8日-7月14日的平均值为居民区9.17只/小时、广场22.02只/小时。
记者将近一个月以来的蚊密度数据来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市蚊虫密度呈正抛物线日至今,蚊虫密度都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
那么,今年的蚊子为什么没有“嚣张”起来呢?记者正常采访得知,这一切都缘于我市采取的一系列“先发制蚊”行动。
一只越冬蚊子一夏天可以繁殖几千只蚊子。因此,做好越冬蚊虫防控工作是做好整年蚊虫防控工作的关键。今年,我市物业企业防蚊意识进一步提升,居住区防蚊网安装率明显高于往年。
据蚊虫防控专家孙强介绍,我市蚊虫的始见期为每年的4月20日前后。4月初,市城管委绿化办就将3吨越冬蚊虫防控药品发了下去,4月中下旬开始对建成区各类马葫芦、窨井、排污管道、暖气沟道、景点广场的喷泉池等越冬蚊虫栖息地进行集中灭杀。
越冬成蚊少了,蚊虫密度自然就降低了,而且今夏的第一个蚊虫高发期也随之推迟。
蚊子的幼虫孑孓生活在水中,因此,治理大型静水、铲除池塘水库岸边的杂草、疏通各类积水、清理各类垃圾、破坏蚊虫孳生条件,使成虫无处产卵,也是防蚊的重要手段。
“以往,孑孓也是等到成虫进入高发期后才开始集中防治。今年采取的措施则是不管成虫密度如何,直接定期投放幼虫药。”市城管委绿化美化亮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从5月份至今,我市水体投药已进行了3次,灭杀效果显著。
记者采访得知,灭杀孑孓选用的都是对人畜无害,不污染自然环境,对水中鱼类、甲壳类等动物极为安全的卫生用杀虫剂,比如苏云金杆菌、球型芽孢杆菌等,沿着水边2-5米的范围内直接投放。
今年我市在灭蚊药剂上也进行了改良。往年,我市采用的多是水剂,而今年则采用“微胶囊”打底,“乳油”大规模消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所谓“微胶囊”,指的是7.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它可以吸附在被喷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胶膜,相对来说不怕阳光,也能起到一定的防雨作用,药效能持续一个月。
市城管委要求各责任单位每个月喷洒一次“微胶囊”,等蚊虫密度升高时,再使用具有触杀、熏蒸作用的乳油。
除此之外,高射程车载喷雾机等大型灭蚊设备也在今年的防蚊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种设备灭蚊穿透力好、药剂利用率高。截至目前,我市已出动大型灭蚊设备上百台次。
“从数据变化上来看,各有关部门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市城管委绿化美化亮化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一般我市年年都会有3-4个蚊虫高发期,从时间上看,我市的头两个蚊虫高发期已经平稳度过。
孙强表示,虽然现在我市蚊虫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只要有连续的高温天气,密度极可能迅速上升。因此,市城管委要求,各责任单位要重视各自区域的蚊虫密度变化,一边“防”一边“控”,保证及时、按时防治,选用高效先进的喷洒设备,提升工作效率与防治效果,尽可能防止第三个蚊虫高发期出现,阻止蚊虫在全市范围内出现大面积“暴发”现象,确保市民休闲娱乐活动不受蚊虫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