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官方登录网页

不是冒险而是懂企业更懂产业

发布日期:2025-09-07 作者: BOB官方登录网页

  春分时节的冀中平原,晨雾还未散尽,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潘各庄村的麦田里已响起嗡鸣声,村民杨某操控的银灰色农业无人机腾空而起,机翼下的雾化喷头均匀洒出农药,机身掠过之处,麦浪泛起细密的“药雾涟漪”。

  “一个小时能喷150亩地,抵得上20个工人忙一整天,用药量还比人工少30%,既省成本又环保。”杨某的手指在遥控器上灵活操作,目光追随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语气里满是对这台“新农具”的认可。对他而言,这不仅是无人机,更是他年初刚添的“新伙计”。“购买无人机的钱是从农行深圳市分行贷的,不需要抵押,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钱就到账了。”杨某说。

  杨某的无人机在麦田上划出的,不只是一道农药轨迹,更是一条清晰的资金航线。它的起点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支撑杨某更新设备的“飞手贷”,是农行深圳市分行为无人机科技公司定制的专属个贷产品,于2024年11月上线。上线至今,农行深圳市分行的“飞手贷”已惠及农户超过1.3万户,涉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全国主要农业省份,累计投放贷款超7亿元,助力“科技下乡”,有力支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的应用和推广。

  从河北农田里的一台无人机,到一条惠及万家的金融产品线。“飞手贷”勾勒出的,正是中国科技金融一个生动而微小的缩影。

  2025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从“三来一补”到“中国硅谷”,从“试验田”到“示范区”,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当如何推动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共荣共生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这座城市正用像“飞手贷”这样的科技金融创新,写下专属于它的答案。

  在瑞沃德生命科技的研发实验室里,一台智能脑立体定位仪正在接受最终调试。这款能精准辅助神经科学研究的设备,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支撑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创新的,除了20余年的技术积累,还有一套高效的金融服务方案。

  作为深耕生命科学仪器领域超20年的企业,瑞沃德已手握超190项专利,其“高精度微创手术导航系统”入选国家“十三五”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但医疗器械行业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的特性,曾让企业面临融资难题。“传统的银行信贷审批流程很难匹配我们的研发节奏。”瑞沃德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一现象并不罕见。在科学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核心动力的当下,科创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常面临研发技术难落地、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难预测的融资困境,即传统信贷依赖抵押物,难以匹配其“轻资产、高成长”特性。

  转机来自工行深圳市分行的新模型,依托该行的中型企业数字化信贷模型,针对瑞沃德的高价值专利数据、高额度研发投入、高质量人才队伍等高科技表征进行量化评价,获得精准评级,该行组建专业团队提前走访研判,通过数字化创新流程快速完成授信。同时,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切入点,逐步提升对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同步匹配国际结算、代发工资等综合金融服务,实现银企深度绑定。

  这种精准服务正逐步覆盖整个生物医药领域。在工行深圳市分行的科技金融服务版图上,既有以加速新药筛选的人工智能(AI)平台头部企业、主攻肿瘤靶向治疗的创新药研发企业,也有打破进口核磁共振成像(MRI)垄断的高端医疗设施企业,以及填补人工真皮空白的前沿生物材料企业。“我们不仅服务单个企业,更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布局与行业领域的横向延伸。”工行深圳市分行科技金融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服务已延伸至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核科技领域。

  “我们不是冒险,而是更懂产业。”工行深圳分行科技金融团队表示。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门槛较高的科技产业,该行独创科技金融特色评审机制,弱化了对企业当期营收、利润的考核,将“聚光灯”打在企业的人才结构、研发能力、投资人认可度、知识产权含金量等更能反映未来价值的维度上。

  “工行的探索,是‘更懂产业’地看企业。而在深圳科技金融的生态雨林里,不同的‘物种’正演化出更多元的共生模式。”在上述评审体系的革新之外,工行深圳市分行还落地了深圳首笔著作权质押融资、广东省首笔跨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出“研发贷”“并购贷”“员工持股贷”等全周期产品,构建起覆盖“初创—成长—成熟”的科技金融理财产品矩阵。

  紫晟科技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一家轻资产、重技术的港资背景企业,其境内全资公司虽有明确研发计划,却因缺乏传统抵押物,在拓展境内市场时遭遇融资瓶颈——这也是不少港资科技公司进入内地市场时的共同困境。如今,随着工行深圳市分行落地广东省首笔跨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紫晟科技已顺利获得资金支持,一条全新的跨境融资路径就此打通。

  破解难题的重点是盘活企业“看不见的资产”。工行深圳市分行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紫晟科技的香港股东中大编码有限公司,在内地拥有多项已授权专利。基于这一特点,该行创新设计的具体方案,以香港公司的境内专利作为质押物,为其在深圳的全资控股公司可以提供融资。“这不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还让香港公司的专利‘活’了起来。”紫晟科技负责人说,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境内公司的资金需求,又实现了跨境资产的有效利用,为港资企业在境内“造血”提供了新可能。

  效率是企业融资时的另一大诉求。为避免传统评估流程延误企业研发进度,工行深圳市分行对知识产权评估环节进行了简化。一方面,联合专业评估机构优化专利内部评审标准;另一方面,将评估时效压缩至3个工作日,高效的评估为后续流程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亿航eVTOL航空器进行展示飞行。

  在深圳科技金融的探索版图中,如何提升“两高一轻”的科技型企业服务质效,始终是金融机构需要破解的课题。翻开农行深圳市分行科技金融部相关负责人的笔记本,“千帆企航”品牌从起步到成熟的轨迹,正是这一难题的解题思路——以基金为支点,用“集团协同+投贷联动”的模式,为科创企业搭建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网络。

  这条探索之路的第一步,是让金融服务真正“懂产业”。“为了真正‘听懂’企业的语言,农行深圳市分行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组建了9个重点产业小组,深度‘潜入’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赛道。”农行深圳市分行科技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在服务一家机器人企业时,产业小组的成员脱下西装,换上工装,在嘈杂的车间里‘蹲’了整整两周。他们不光弄懂了机械臂的每一个关节如何运动,更从生产订单和物流清单中,拼凑出一张隐藏的‘实力图谱’。原来,企业的下游客户悄然覆盖了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基于这份深度调研,农行通过“深圳千帆企航壹号私募股权互助基金”向该企业投资5000万元,同时,配套3000万元信贷。两年后,这家企业成功在港股上市,成为深圳“投贷联动”模式的标杆案例。

  “深圳千帆企航壹号私募股权互助基金”早在2022年就已迈出第一步。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完成11笔投资,包括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已有1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企业申报IPO。2025年6月,农行深圳市分行进一步联动农银投资、深投控设立20亿元AIC试点基金——这是股权投资扩容后深圳首只注册备案的AIC试点基金,不仅将拓宽科技公司股权融资渠道政策落地实践,更形成了“产业筛选—基金投资—信贷配套”的“投贷接力”闭环,目前,已储备30余个半导体、新能源领域的优质项目。从单只基金到“科创母基金+AIC试点基金+产业基金”矩阵,农行深圳市分行的布局,让科创企业的股权活水越来越充足。

  在农行探索“投贷联动”的同时,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高新投”)则以“投保联动”的特色模式为科创企业的成长注入另一份力量。时间回到2018年,真迈生物正处在发展最艰难的时刻,像一块巨石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深高新投的评估团队在经过全面细致的研判后,果断为其送去第一笔资金支持,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不仅帮助真迈生物渡过难关,更开启了双方的长期合作。

  支撑这份合作走得更远的,是深高新投独特的探查视角。深高新投首创了“投保联动”模式,先通过担保业务的“探针”,触达并筛选出最具潜力的企业,一经发现“真金”,便毫不犹豫地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陪跑”全程。这好比既织密了企业的资金安全网,又保证了企业的发展燃料。“从第一笔雪中送炭的贷款,到扩张时锦上添花的投资,再到上市前‘梳理铠甲’的规划,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一个褶皱,都能在这里被熨帖服务到。”深高新投表示。

  这份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成效,在数据中清晰可见。2025年上半年,深高新投服务的深圳科创企业已超41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企业占比高达85%。紧扣深圳“20+8”产业集群,推出“一产业一方案”。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约8亿元,覆盖59家企业,为产业创新注入持续动能;在AI领域,设立20亿元专项产业金融计划,聚焦AI芯片、大模型等硬科技赛道,累计投资超10亿元支撑核心技术突破;在商业航天领域,布局16家企业、投资超2亿元,推动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2024年3月,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一场路演中,一家研发固态电池材料的科技公司创始人没想到会同时收获两家创投机构的意向投资和银行的“投后贷”承诺。这场由银行联合深交所举办的投融资对接会,只是深圳科技金融生态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早期,我们做科技金融是‘单打独斗’给贷款。现在更像‘搭台者’,把政府、投资机构、产业资源都拉进来。”工行深圳市分行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截至目前,工行已联合深交所举办超20场路演,帮助120余家中小科技公司对接全国投资机构,形成“以贷促投、以投引贷”的闭环。

  农行深圳市分行则启动了“融智联盟”。“科创企业的需求从来不是单一的,从搞研发的创新链、做生产的产业链,到缺资金的资金链、留人才的人才链,每一环都得跟上。”农行深圳市分行科技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该行主动跳出“单打独斗”的思路,牵头拉起了一个“融智联盟”,丰富科技金融生态。

  在这个联盟里,既有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产业伙伴,也有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伙伴,还有创投机构、产业资本等资本伙伴,80多家机构聚集在一起,将各自的优势拧成了一股绳。有了这个联盟,农行深圳市分行就能给科创企业找到更多发展合伙人,想上市,有上市培育服务;想做强产业,有产业赋能支持;想留住核心人才,有股权激励方案。

  从企业需要股权融资时介入,一路陪伴到IPO辅导;从帮科研成果找到转化出路,到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从给企业主体提供融资融信,到帮核心员工通过股权激励绑定企业——农行深圳市分行用这样的全流程服务,把“融资+融智”的生态环境做得更暖、更实,让科创企业的“四链”真正转起来、融起来。

  这种生态化思维也体现在风险控制上。工行深圳市分行和农行深圳市分行均未因“支持科技”而放松风控,反而通过“多元协同”降低风险。农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推出“科担e贷”,增强风险缓释,工行则通过“产业链数据建模”,为比亚迪上游供应商自动审批贷款,基于历史供货数据核定额度,不良率控制在0.3%以下。截至2024年,工行深圳市分行和农行深圳市分行的科技公司贷款不良率均低于行业贷款不良率。

  股权投资除了要面对“高风险”挑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退出难”。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间路演大厅里,某半导体初创公司创始人正紧张地介绍企业的技术优势。台下坐着10余家创投机构,但真正举手提问的寥寥无几。“不是技术不好,是大家担心退不出去。”该创始人无奈地说。这一场景,正是当前科技金融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创投退出渠道狭窄。

  畅通退出渠道是未解决“投后”的顾虑,而要判断“投前”的价值,金融机构却常常面临另一种看不见的困扰——数据壁垒。目前,金融机构虽能通过深圳征信等平台接入政务数据,但企业信息的使用仍受限制。

  “我们想知道一家公司的研发补贴情况,却不能直接获取。”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说,去年,该机构为一家做量子通信的企业授信时,因无法获取公司参与国家项目的具体信息,不得不派产业小组去工业与信息化部调取报告,耗时近一个月。此外,没有经过授权不能获取企业信息,也导致了金融机构在海量筛选企业时难以获得有效数据。能否通过隐私计算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同时畅通非敏感信息获取渠道,成为金融机构迫切想解开的症结。

  即便解决了数据问题,成功发放了贷款,最后一个“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一旦风险发生,知识产权如何处置?尽管深圳已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但专利的评估和流转任旧存在痛点。2024年,一家国有大行处置一笔机器人企业的坏账时,企业持有的5项专利仅拍卖出评估价的50%。“主要是专利的专业性太强,很少有企业能接盘。”一位银行业内的人表示,正在积极引入技术专家和产业资本,建立更精准的评估模型。

  这些挑战的背后,是科技金融高不确定性的本质,但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同时,这也正是深圳金融机构实践的意义所在——从重构银行的评审逻辑,到构建协同的金融生态,再到叩问政策的突破边界。这里的每一次探索,都不只是为了在一家银行、一个项目上找到最优解,更是在为科技与金融的共舞提供更广阔的舞台。